上海前湾科贸有限公司

物联传感无线传感器:在曲折的发展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尚处于概念初成的起步阶段,传感器网络等核心技术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条件,技术架构与接口规范多未实现标准化,市场化商用模式尚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物联网应用难以实现低成本应用普及与规模扩张,国际上也鲜有成功应用案例,预计短时间内市场大范围启动的可能性不大。

 


1、各地对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不清,盲目与重复建设严重


各地区为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纷纷加快推进“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感知城市”的建设。但由于考虑自身应用需求基础和产业现实条件不足,加之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律、阶段定位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投资、炒作概念、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


2、核心技术相对薄弱,产业能力相对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时间差距虽然不大,但大部分领域的技术差距不容乐观,高端产品的产业化能力仍显不足,总体来看依然处于产业链低端。在高端感知层面上,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80%以上依赖进口;核心芯片、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架构、中间件等缺乏核心技术;拥有全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骨干企业及大型服务商较为匮乏。


3、信息安全面临长期挑战


一方面,以IBM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为谋取高额利润,均将物联网、云计算作为在华发展的重点,正在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宣传并推销其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极易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若任其发展,将给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尚未建立自主的标识编码及解析体系,缺乏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措施,也将使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命脉的设施及信息资源面临潜在的攻击隐患。


我国传感器技术、RFID超高频芯片设计和集成技术、信息处理与决策分析技术、基础电子制造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大规模应用对物联网产品低成本、低能耗、高智能、高可靠性的要求。如国内从事传感器科研、生产、应用的单位超过1500余家,但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从国外进口,传感器技术水平比国外要落后10~15年,可靠性指标低一至两个数量级,而且国产传感器的产业化率不到5%。                  

 

你也可以分享到: